姚明:体育强中国强,体育公益需要专业化运作

每次出现在发布会上,姚明都是媒体“长枪短炮”的对象。 他很少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腋下夹着公文包,大步流星地走进会场。 小组讨论时,他静静地坐着,聚精会神地听别人的声音。

这10年,他的事业似乎迈出了更大的步伐——10年走在慈善道路上,担任6年政协委员,并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篮球协会任期1年。 仔细观察他的每一步,“青春运动”是其中蕴含的关键词。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5月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青少年公益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技能培训,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一项以上体育技能。

这意味着国家不仅要发展竞技体育,还要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从“观看体育”转向“参与体育”。 无论是篮协主席,还是姚基金会创始人,姚明始终将目光投向儿童,他的演讲和提案也始终与此相关。

青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 如何让体育的阳光温暖每一个孩子,是“姚委”长期关心的命题。

体育慈善需要专业化运作

记者:2007年9月14日,您和纳什在北京共同发起了姚明·纳什慈善赛。 这次筹集的善款成为2008年姚基金会正式成立的启动资金。是什么让您萌生了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想法? 这和你作为NBA职业球员的经历有关吗?

姚明:我之前参加过很多慈善活动,也认可过一些慈善项目。 同时,我在NBA打球的时候也参加过社区活动,捐过款。 2007年,纳什来找我,说他想为中国的青少年发展做一个慈善筹款活动。 双方共同发起了一场慈善比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我认识到公益事业需要专业化、针对性更强,需要组建专门的机构和团队来落实。 仅仅呼吁和捐赠是不够的。

NBA的社区活动、美国的慈善文化、前火箭队友穆托姆博的言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行善助人的理念都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

记者:今年恰逢姚基金成立十周年。 您能否介绍一下姚基金近10年来整体发展战略经历的变化和迭代? 作为姚基金创始人,您如何评价姚基金这10年的发展? 您对姚基金未来的发展有何期待?

姚明:最初是为了灾后重建,重点是农村学校的建设。 援建希望小学20多所,并援建图书馆、电脑室、厨房等。 后来发现农村最缺乏的是体育和艺术教育。 除了硬件中国篮球协会历届主席,更多的是师资和能力。 经过研究探讨,我们确立了“以体育促民”的核心理念,并于2012年启动了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公益项目,致力于通过体育教学、篮球训练、训练、联赛等方式支持乡村体育。 教育的软硬件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体育的机会,并通过体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和意志。

未来,姚基金希望成为促进中国青少年尤其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开拓者和创新者。 未来我们将继续为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而努力。 目前我们的重点是农村青少年,希望未来能够惠及所有青少年。

记者:姚基金成立之初,您曾强调“不是想突出自己在姚基金的角色,而是突出基金的社会性”。 现在看来,“自己的角色”和“基金的社会性质”之间已经达到了平衡?

姚明:慈善不是一个人做了多少事、捐了多少钱,而是每个人都做一些事,为社会服务,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 自姚基金成立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搭建平台,让更多的社会力量、爱心机构和个人有机会参与帮助中国青少年成长。 作为发起人,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出钱、出力、参与管理。 不过,我个人的力量还是很微薄。 发展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的任务还很繁重,必须推动更多青少年接受体育教育服务。 这不仅需要家长和学校,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投入。 就我个人而言,我很高兴看到姚基金的团队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专业,所以我不需要做那些具体的事情,但我知道我需要做什么,我会尽量安排尽可能多的时间尽可能。 与志愿者和青少年一起在前线。

公益赛事的价值在于“体育以人为本”

记者:经过10年的积累和沉淀,姚基金慈善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公益领域的品牌赛事。 也成为众多城市竞相举办的慈善篮球赛的标杆。 是否可以采用慈善赛的相关模式? 与我们分享?

姚明:目前,姚基金慈善赛由中国篮球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姚基金共同主办,得到了申办城市地方政府、企业和赞助商的大力支持。 姚基金慈善赛是NBA唯一授权允许联盟球员在非赛季时段参加的慈善篮球赛事,因此是多方支持、共同参与的模式。

记者:我曾多次参加过姚基金慈善比赛。 无论是四川还是福建,都发生了很多精彩的事件。 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四个字:有运动的人。 您能否从个人角度谈谈您的“体育人”理念的形成过程和内涵? 在姚基金的公益项目中,如何达到“以体育促民”的效果?

姚明:体育和教育密不可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是最好的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的研究和数据收集,我们发现每天参加30分钟以上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学业等方面表现更好。 不言而喻,体育对于人格发展的意义更是不用多说。

姚基金慈善赛第三节由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选拔的孩子们进行。 这是姚基金慈善赛的传统和特色。 我们让孩子们在电视机前万余名粉丝和无数观众的注视下展现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参加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赛季,孩子们经历了从参加选拔、训练到比赛的每一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当然也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和挫折。 。

记者:根据姚基金慈善比赛的运营经验以及您在全球的观察,如何解决篮球运动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尤其是在边远贫困地区,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篮球的快乐?

姚明:你要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不要胡乱给出建议,因为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 就我去过的边远地区来说,那里体育老师比较缺乏,存在体育老师不受重视的现象。 这个问题体现在教师的配备和工资上。 这与对教育的认识有关。 当地人认为语文、数学等专业很重要,这是正确的,但体育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希望当地能够加大对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的重视。

体育发展需要系统的长期建设

记者:据媒体调查,当前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素质提升任重而道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您认为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

姚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应该做什么? 我认为这取决于需求和兴趣。 从根本上来说,体育就是游戏。 例如,我们如何让人们喜欢打篮球? 需要考虑几个因素:第一,篮球是否好玩,第二,打篮球是否不方便,第三,成本是否高。 因此,相应地,首先我们应该能够经常在电视上或者体育场馆里看到篮球比赛中国篮球协会历届主席,多接触篮球比赛; 其次,我们需要交通便利的场地,这就需要相关方面进行场馆建设,因为篮球是一项团队运动,也要看是否方便组队。 当然,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为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三,参加这项运动会花费很多吗? 目前篮球的成本并不高。 一条短裤和一双运动鞋是基本要求。 但其他费用呢? 比如场地和培训的费用会不会很高? 另外,打篮球也需要时间成本。 如果你工作很忙,你有足够的时间吗?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就必须系统地考虑这些问题,从各个方面满足这些需要。

记者:未来几年,我国将会有很多重大体育赛事,比如2019年男篮世界杯、2022年冬奥会等。 如何利用这些大型赛事真正推动体育融入人们的生活和行业?

姚明:对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型赛事具有很强的标杆效应和旗帜效应,能够吸引广泛的人群关注这项运动的魅力。 然而,对于体育事业的繁荣来说,仅靠这个作用还不够。 这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以篮球运动为例,我们要让篮球运动更贴近社会,更容易让人们参与。 例如,我们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小篮球”。 我们重新优化了设计,降低了篮筐的高度,搭建了一个小篮球场,慢慢引导,逐渐让孩子们对篮球产生了兴趣。 在成人篮球方面,我们还应该考虑如何发展职业联赛之外的各级业余联赛,积极联系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为他们提供服务,吸引他们,共同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 。

记者:您曾作为运动员参加过奥运会,并担任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 平昌冬奥会刚刚结束,我们将迎来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举办。 过去很多年,我们一直以奥运会奖牌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标准。 然而,现在这个概念已经改变了。 去年您在两会上发言时说:“体育强国不是只有金牌,体育产业也不是只有钱”。 多年来,您个人如何理解奥林匹克精神? 当今时代,奥运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姚明:奖牌指标要辩证地看待。 不管我们关注与否,金牌榜是客观存在的,获得金牌并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比赛有竞争,有第一名和第二名。 作为运动会的参与者,无论是教练还是运动员,都希望获得最好的成绩。

另一方面,我们如何对待奖牌指标也很重要。 前几天,我遇见了来自新西兰的篮球同事,随意地问他们冬奥会进展如何。 同事说:“我们获得了两枚铜牌。” 请注意,他说“赢得”两枚铜牌。 按照我们的习惯看法,获得铜牌似乎就意味着输掉比赛。 “我们不会说“赢了”获得了铜牌。”如此细微的差别说明了他们之间的态度不同。我不想用金牌和铜牌来评论谁赢谁输,我只是想都说态度很重要,体育是过程和结果的结合,有了过程,就必然会产生结果。但是,我们如何看待过程呢?这是下一届奥运会值得关注的问题。

发展小篮球可以实现“大梦想”

记者:五年来,您就体育产业特别是篮球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多份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的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关心?

姚明:今年我的重点还是推广“小篮球”。 “青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 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过程中,中国篮协遵循国家体育总局的总体部署,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小篮球”发展再次提上日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小篮球规则》和《小篮球项目发展规划》。国家。

“婴儿篮球”与成人篮球不同。 它不仅采用更小的球场、更短的篮筐、更小的篮球,而且在规则设计上回归了比赛本质,适应12岁及以下男女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同时,“小篮球”的规则要求保证每个球员的上场时间,要求教练员以冷静、沉着、有教养、友好的态度为球员提供建议和指导,要求裁判员善良、友善、耐心、有爱心。 态度引导和教育玩家。

开展“小篮球”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降低篮球项目的门槛,让更多的孩子更早接触篮球,热爱篮球,强健体魄,养成运动习惯; 其次,通过参与小组项目可以培养孩子的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 同时可以促进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且,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发展“小篮球”有利于扩大篮球运动的群众基础,造就更多的人才。

“小篮球”比赛于1948年诞生于美国。1960年,西班牙人洛佩兹主导了西班牙“小篮球”的装备标准和比赛规则。 “小篮球”运动在西班牙迅速发展,显着提高了该国青少年篮球比赛的成绩,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关注。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效仿西班牙,“小篮球”运动相继展开。 目前,我们在“小篮球”运动的发展上落后于欧美,甚至落后于亚太地区的直接竞争对手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需要迎头赶上。

记者:在当前相对落后的形势下,“小篮球”运动如何迎头赶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您对“小篮球”的发展有什么具体建议吗?

姚明:对于推广“小篮球”我有五点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注重参与。 《篮球小规则》的核心是“参与和进步比获胜更重要”。 这就要求参与此项活动的相关机构和个人树立体育育人的理念,注重活动的广泛开展和孩子们的快乐体验。

二是政府主导,从校园做起。 我认为,发展“小篮球”的目的是从教育规律出发,通过体育教育的高度融合,形成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良性互动。 只有提高社会知名度,营造锻炼氛围,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健康,才能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整体水平。 12岁以下的儿童全部在校园内。 “小篮球”的发展需要立足校园,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在全国推广《小篮球规则》,制定小篮球课程标准。 ,并进入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配备相应的器材,让“小篮球”走进校园体育课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三是社会参与形成联动。 从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情况来看,社会篮球培训机构主要发力于12岁以下儿童的初级篮球培训市场。通过规范引导,社会机构可以与学校形成联动,共同提高12岁以下儿童的篮球培训市场。 “小篮球”的社会参与。

四是制定标准,形成规范。 目前中国篮球协会历届主席,我国对于“小篮球”缺乏统一的标准,包括场地设备标准和教育培训标准。 因此,我建议由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社会机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组成工作组,按照“小康”的要求,制定统一、统一、符合发展要求的行业标准。篮球规则。”

五是多方支持,开展联赛。 目前,全国各地方篮球协会网络已初步建立。 建议地方各级协会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沟通配合开展“小篮球”运动,为基层学校培训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教师,配合学校开展“小篮球”相关活动活动。 对于中国篮协来说,要凝聚社会力量,降低参与门槛,建立中国“小篮球”联赛体系,以竞赛为杠杆,激发学校和社会的参与热情,为每一个有兴趣的孩子提供机会参加。 让“小篮球”落地生根。 同时,在《篮球小规则》和《青少年运动员等级制度》的驱动下,建立了“教练员培训、大数据、技术标准、假期训练营”四大体系,为项目提供有力支撑。发展。

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五年来,您为履行委员职责,采取了很多行动。 比如,通过了“取消赛事审批,激活体育市场”的意见,对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体育特色班的推广、体育场馆的振兴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提出相关建议。 您如何评价您过去五年的演出经历? 你有哪些经历和经历? 您未来五年履行职责的计划是什么?

姚明:对我来说,政协是一个“宝库”。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结识了很多朋友,最重要的是得到了很多灵感和想法。 如果我们只看狭隘的体育产业,我们的视野就会非常狭窄。 事实上,体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行业。 每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时间里,我可以和很多不同行业的人交流。 他们都有运动爱好。 他们都会谈论体育,这会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不同的看法。 在其他地方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未来五年,我将继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希望多多观察,谨慎认真地写出一些有质量的提案。 我也会关注体育,但是我们对体育的理解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它包括竞技体育和体育对社会的影响。

本文标签: 中国篮球协会历届主席